裁判是绿茵场上公正与公平的代言人,然而在1998年,中国裁判员的公正性却受到了空前的怀疑与指责。裁判已经深深地陷入到生存的夹缝中难以自拔。
迫于各方压力,1998年中国足协对裁判工作作出了必要的改革,选派大量的年轻裁判执法联赛。
这一举措取得一定效果,对于控制“人情哨”有很大作用,但年轻裁判也会因经验不足影响执法。等到联赛结束,人们的担心应验了,今年因裁判造成的负面影响比任何时候都大。
客观地说,年轻裁判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。统计数据表明,在选派了大量年轻裁判的情况下,今年裁判的失误率比往年有所下降。
既然如此,裁判为什么又会受到强烈冲击呢?其实这怨不得裁判,媒体和球迷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比赛的,裁判不经意的失误,也许就会招来“黑哨”声。只能怪这些年轻裁判生不逢时,他们在最需要给中国足球挑刺的时刻走上了赛场。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,既然年轻,就要付出年轻的代价。
职业联赛过去了5年,各方开始从全情投入的激情阶段向冷静思考的理性阶段迈进,裁判也从平静的港湾,被推向了波涛汹涌的大海,随时准备接受冲击。
中国足球到底有没有“黑哨”,谁都不敢说有,但又不敢说没有。职业足球是属于市场的,而效益又是市场行为的终极目标。在球员、教练都得到很高经济回报的时候,业余的裁判难免出现心理失衡,以至变“黑”。要想最大限度地阻止这种转变,在中国现有条件下,加强职业足球的法制法规建设,甚至请司法界人士参与职业足球,也许是可行的办法。
然而,当人们还在对“黑哨”不依不饶的时候,又一个新名词———“红哨”破土而出。从职业化5年的历史来看,有许多比赛都有“红哨”的痕迹。1995年,“成都保卫战”以八一队保组告终,当时就有关于“红哨”的传闻。去年,在八一与前卫寰岛的比赛中,种种迹象表明这场球有“红”的嫌疑。中国足协曾否定了“红哨”的提法,但这种否定又有什么价值呢?“红哨”现象只是社会大环境下,一些不良习气在足球中的具体体现,谁能相信足球领域就是一方净土?其实,有“红哨”并不可怕,因为中国足球还处在“二流”的初级阶段,关键是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,这才是最危险的。
1998年对裁判来说是艰难的一年,无论是“黑”的还是“白”的,都要接受来自各方的压力。在这个中国足球的多事之秋,我们清楚地听到裁判在夹缝中呻吟。
今年,裁判受到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新闻媒体和球迷。从联赛第一轮爆出“陆俊风波”起,媒体便向裁判发起了狂轰滥炸,“假”、“黑”等字眼频频见诸报端。球迷也继续用自己的呐喊发挥其特有的监督作用,许多裁判都因球迷不满,遭到了足协的处罚。应该承认,舆论和球迷的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,但裁判承受这么大的压力,对于比赛的正常进行并没好处。
舆论和球迷都是理想主义者,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中。中国足球还很落后,中国裁判的水平也不可能脱离中国足球而唯我独尊,这就是中国裁判的现状。
今年,中国足协加大对裁判的执法力度,停赛一直伴随裁判的左右。在这种高压下,裁判在工作中大都谨小慎微,生怕一次失误便葬送自己的前程。一位裁判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经历。在一场比赛中,这位裁判的一次判罚引起双方队员的争议,于是他跑到助理裁判身边征求意见,可助理裁判向他说的第一句话竟是:“哥们儿,这回咱俩得歇半年了。”这是今年裁判处境的真实反映,这种压力使得裁判在工作中不敢有半点马虎,客观上起到了“清洁”哨音的作用。另外,中国足协还聘请了外国裁判执法关键场次的比赛,意味着裁判在足协那里也失去了应有的信任。
艰难的’98赛季终于过去了,在这一年中,中国裁判经受了从身体到心理的“严格”锤炼。也许,中国裁判会认为舆论和球迷的态度有些过分,感到委屈。但没有办法,监督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,对于裁判来说,你们唯有做好裁判工作,才能摆脱这令人窒息的指责。本报记者王鹏